洋县生活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|回复: 0

抗战时期国立七中在洋县的建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昨天 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让你轻松玩转洋县生活网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x
        七七事变爆发后,日军大举入侵,大片国土相继沦丧。在这民族危亡的黑暗时刻,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,怀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恨,踏上了流亡的漫漫长路。一时间,几百万难民向西南、西北撤退。无数的青少年学生,离开家乡,拜别爹娘,跟随师长,奔向大后方。为了安置失学青少年,国民政府首先在内地五省(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五省)设立国立中学,这是国民政府一种战时措施和应急手段,以鼓励东部沦陷区的中等学校内迁。

国立第七中学前身是国立山西中学,它最初是山西各中学部分爱国师生流亡至西安后组建的学校。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,北平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相继沦陷,大批难民和爱国师生涌入西安。次年,在山西各界人士争取下,国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山西中学,招收大批山西流亡学生。不久,西安局势日益紧张,大量学校不得不继续外迁汉中等地。1938 年6月,经过编班、分组,师生共千余人分三批跋山涉水向汉中的洋县进发。他们先是乘火车到宝鸡,然后徒步翻越秦岭,途经凤县、双石铺、留坝、褒城、汉中(今汉台区),最后到达洋县。

1939年5月,国立山西中学正式更名为“国立第七中学”,继续承担起收容山西战区流亡学生的重任。国立第七中学校本部设在洋县县城的五云宫,第一分校坐落于智果寺,第二分校则位于良马寺。

w1.jpg

国立七中洋县本部五云宫旧址(现已毁)

当时,从沦陷区流亡而来的师生,虽然满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国家命运的万般伤痛。但在这里,学生们得以重返课堂,汲取知识的养分,生活也有了基本的依靠。伙食费由国家供给,课本由学校统一购买,以班组为单位借用、归还。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师生们都能深刻体念国难之重,甘守清贫,廉洁自奉,团结互助,扶危济困。教师们倾尽全力做好授课和辅导工作,用知识的力量为学生点亮前行的道路;学生们则能专心学习,积淀智慧,为未来的复兴积蓄力量。除了注重文化课的教学,学校还高度重视德育工作。年长的教师们常常以古圣贤哲的典范事迹,以及孙中山先生爱国救民的遗训,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如何做人、如何做事,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。

1947年3月,校本部五云宫部分校舍被焚烧,无奈之下,学校于5月迁往今汉台区十八里铺杨家庵继续办学。直至1949年,与在城固县国立一中(以河北学生为主)和国立二十二中(以山东学生为主)合并为汉中临时中学。1949年12月,汉中解放。不久后,汉中行署接管了学校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洋县县委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,决定在国立第七中学第一分校智果寺原址继续办学。这所分校便是后来的洋县智果中学(2011年9月,智果中学迁入洋县县城,更名为洋县第二高级中学)。同时,在原国立第七中学第二分校校址建立了良马寺小学,直至21世纪初期,由于中小学布点调整的需要,良马寺小学被撤销。



参考资料:《汉中军民抗战纪实》

来源:洋州记忆





上一篇:洋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生科普剧表演大赛
下一篇:“我在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中秋” 活动邀请函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洋县生活网 ( 陕ICP备2022001891号-3 )|网站地图

陕公网安备 61072302000151号

GMT+8, 2025-9-28 01:31 , Processed in 0.116064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